- 金錢
- 1352
- 威望
- 402
- 貢獻值
- 0
- 推廣值
- 1
- 性別
- 保密
- 在線時間
- 103 小時
- 最後登錄
- 2022-12-19
- 主題
- 13
- 精華
- 1
- 閱讀權限
- 30
- 註冊時間
- 2011-11-1
- 帖子
- 9
TA的每日心情 | 奮斗 2022-11-29 19:10 |
---|
簽到天數: 15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 推廣值
- 1
- 貢獻值
- 0
- 金錢
- 1352
- 威望
- 402
- 主題
- 13
|
樓主
發表於 2011-11-2 22:26:00
偶尔,为了避开都市的喧嚣嘈杂,独自到重庆曾经那些颇有人文记忆的地方去溜达散步,发现许多老街旧巷已经在这个城市的快速发展进程中,正在被无情的挤压和湮灭。冯小刚导演心目中的重庆老街风貌在主城区已经很难寻找到。
四德村、归元寺、保节院、兴隆街是在半年前拆除的,十八梯也有了动静,守备街、厚慈街正在观望中,白象街也快了。朝天门早已彻底变了样,它对面的江北城也绝无旧迹。南岸的玄弹庙还有一点老街残迹,弹子石在不久前已经面目全非。大坪的新牌坊被移了位,那几块高大的牌坊现在立在单循环车道包围着的街心花园里。石桥铺老街变成了现代化的商业街区,但仍然冠名老街。再远一点,歌乐山老街被打扮成了抗战时期文化风情街,可除了建筑物被装饰得像有点那么回事外,其他都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乡镇的准城市化味道。在渝碚上的同兴乡还有一段可以怀旧的石板路。大渡口的马桑溪那高墙深院、临江的吊脚楼店铺和那些有半个世纪以上历史的木桌、木凳只能存在记忆中了。还有很多……
现在要找那些老街旧巷,可以试试以下路线:
渝中区:
较场口往下半城方向的十八梯、厚慈街、守备街一线。
储奇门、邮局巷、白象街、东水门一线。
捍卫路往枇杷山正街方向,燕子岩,山城巷一线。
大溪沟红球坝、枣子岚垭、春森路一带。
上清寺曾家岩附近的背街小巷。
桂花园至李子坝一线。
南岸区:
玄坛庙有一条通向长江边的小路。
黄桷垭往文峰塔方向区域。
下浩一带。
沙坪坝区:
七中和重庆大学临嘉陵江方向的一些小巷。
歌乐山街上(有一些老房子,有一家饭馆的历史已有六十年之久,有三张洗得发白的老式餐桌,做家常菜很不错)。
同兴乡有通向江边的一条老街。
磁器口那个古镇通往童家桥和江边的两条小巷。
九龙坡区:
黄桷坪四川美术学院对面背街后的建筑。
筒子们抓紧时间去哟。
-----------------------------------------------------------
下面附一些老重庆的背景资料和一些至今完好的老重庆地点 留给打小在老重庆长大的孩子们吧~ 耐心看完 眼眶不自觉都湿润了
-----------------------------------------------------------
神马是“上半城”和“下半城”?
对多数四、五十岁以上的老重庆人来说,都能明白“下半城”是什么意思。按照重庆主城的地势,沿小十字经解放碑、观音岩、上清寺一线及其差不多同处等高位置的区域是上半城,下半城的大致范围是:靠长江一侧从朝天门沿着东水门、望龙门至储奇门一线,上边以较场口、大(小)梁子即现在的新华路为限。从朝天门经千厮门、洪崖洞到临江门的嘉陵江沿线也应当是下半城的范围,但似乎没有得到多少文献上的认可。要么是嘉陵江流域的江岸繁荣无法与长江相比,要么是这一带只有码头而无文化支撑。下半城是重庆主城的发祥地,虽面积不足四平方公里,但距今有2300多年历史,是重庆的母城,亦是今日有八万多平方公里的大重庆之源。
公元前316年,秦国在统一六国的战斗中,派大将张仪攻打楚国。路过重庆时,顺道灭掉巴国,在渝中半岛建了一个城市,中心局限在朝天门、望龙门、千厮门到小什字之间,这就是下半城的雏形。三国时期。刘备命令大将李严在重庆一带驻守,李严把重庆扩大,城圈周长大约7公里。南边从现在的朝天门扩展至南纪门,北边扩展到新华路、人民公园、较场口一线。此后的重庆城市范围一直持续了1000多年未变。1240年,南宋时期,重庆知府彭大雅把重庆城从新华路扩展到临江门、通远门一带,为划分下半城和上半城奠定了基础。明朝修了九开八闭17道城门,但城市格局仍然照旧。
1891年 重庆开埠,下半城的金融、商业逐渐繁盛。40年代以前,城区最繁华的商业区在下半城,原重庆府署改建的商业场成为重庆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抗战时期,重庆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大量资本来到重庆,重庆的银行达到了100多家,英国汇丰和麦加利银行也过来了,集中在下半城的陕西路附近,使陕西路成为中国的“华尔街”。随着抗战结束,国民政府搬迁和上半城重建,下半城逐渐走向衰败,再也难现昔日的辉煌。
不过,由于众多留存的历史文化遗迹、数十上百年未改的老街小巷和地理位置局限下特有的居民生活场景,使这个地区对现在的人们有特殊的吸引力。在现代化的今天,谁会想到一墙之隔或一街之隔,竟然是两个世界。
南纪门;十八梯
追溯主城的陈迹,现在最负盛名的是十八梯。十八梯的来历,一个说法是,大概在明朝的时候,这里本来有口水井,附近的居民都吃这口井里的水,这口水井距离居民的住处正好十八步石梯,因此人们把这里称作“十八梯”。在较场口的中兴路街口处,有一条全部由石板路铺成的老街道从上半城通向下半城,是曾经最为重要的城市主干道。这条路将山上高楼林立显出的都市繁华与山下陋巷纵横隐现的市井民俗相连,两个世界一线牵。十八梯与重庆最繁华的市中心只有一路之隔,但这里与繁华无关。从山脚到山顶,十八梯并非直线上升,有九曲十八弯之势,沿途有众多支巷。这些小巷的历史和十八梯一样悠久,建筑格局也和十八梯相近。以十八梯为中心,向周围展开,就是一副完整的老城区图景。而今山顶虽然早已变成繁华的商业区,但山脚还是老城区。2009年4月,在十八梯附近的善果巷发现了两只窨井盖,盖子上呈现“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制•重庆市下水道”的字样,印证了重庆母城百年市政发展史和十八梯的历史烙印。十八梯旁的观音岩洞就是在抗战时期发生过震惊中外的“重庆较场口大隧道惨案”的地方。十八梯有许多木制的房屋,其中不少是吊脚楼,也是重庆主城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大的棚户区之一。
走进十八梯,经历的是一种时空变化。如果陡然间在十八梯睁开眼,你会恍惚着以为来到了哪个农村的乡场。这条街上散发着浓郁的市井气息。掏耳朵的、修脚的、做木工的、弹棉花的、做裁缝的、卖针线、修钟表的、打麻将的,还有山城绝对少不了的棒棒军。十八梯是老重庆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南纪门;厚慈街
南纪门在重庆城的西南角,其瓮城面向西,城门上有“南屏拥翠”四个大字,从长江上游来重庆,首先要经此门,由于城门外江岸平坦开阔,即成为重庆木材集散地,进出量大时,木材堆栈可经菜园坝一直到黄沙溪,绵延几公里。此门也是古重庆有名的屠宰业集中的地方。南纪门名字的由来。南纪,出自《诗经;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纪者,理律也,总汇也,是谓该门是水陆两通的重要交通总汇。
厚慈街是南纪门最主要的街道之一,也叫厚池街,是由4条街道合并而成。重庆过去的街道一般都很短,大多是二三十米长,有的甚至仅有十几米长。厚慈街约有两三百米,是由浩池街、金马寺街、双桅子、泰乾街组成的。厚慈街的来源有多个说法:一是厚慈街原名“浩池街”,据说原来街上有一个“池”,因其大而被称为“浩池”,街名由此得来。二是这里早年因小吃而出名,一到傍晚则小吃摊点遍布,亮油壶齐燃,热闹喧哗,因而得名“好吃街”。地方政府即以街内原有一大水池而同音更名为浩池街, 后被人改名”厚慈街”。三是说厚慈街是与浩池街先是各自独立的两条街,后来合并统一叫厚慈街。辛亥革命元老,书法家于佑任曾住在厚慈街一小巷的大院内,现原宅已拆。民国时期成立的“重庆市运肥业职业公会”,会址就在厚慈街。2001年11月,电影版《生活秀》在重庆拍摄,曾在厚慈街取景拍夜戏。
从厚慈街东面街口进入,到守备街西口(其中十八梯穿插其间),长约一公里的街上演绎了今日重庆下半城的繁华,如果说十八梯呈现的是一种传统的市井生活,那么这一段街渲染的就是现代场镇的集市风貌。
储奇门;重庆药材公会旧址
储奇门是下半城沿长江开的六个城门中,较为重要的城门之一。位置在城的正南方,瓮城面向长江上游。储奇,寓有富足昌盛之意。当年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储奇门是沟通上半城和下半城的要道,出城门过江到海棠溪通向贵州。昔日,四川、云南、贵州都是中药材和山货的重要产区,重庆是西南地区传统的药材集散地,储奇门一带在旧时也是商业繁华之地,亦就成为药材和山货的主要集散地。城门外码头起卸的货物,大都是四川出口大宗的药材山货,城门内集中了药材和山货的商号和堆栈。古代就有“储奇门,药材行,医治百病”的民谣。这里药材行栈林立,客商云集。为规范行业道德,行会行帮也应运而生,随后发展成为商业同业公会。重庆开埠后,外商大量进入,重庆各公会为扩大实力,纷纷大兴土木修建公会场所,药材公会正是在这一时期修建。至今,储奇门一带,依然是重庆市药材行业集中的地方。
重庆药材公会旧址
重庆药材公会旧址位于南纪门街道羊子坝社区15号,这个位置就是以前的储奇门所在地。
这幢仿欧式的三层大楼由青砖砌成,整体呈青灰色。高大的门洞后精致的木大门还保留着原样,以欧罗巴稳实厚重的建筑风格为基础,融合了东方雕梁画栋的建筑风格。底层由两根方形立柱分隔出三个拱型的高大门洞,足有四五米高。二、三层也分别被两根方柱隔成三个相对小的门洞。大楼的外观以浮雕工艺为主。所有的门窗、立柱都有精美的浮雕。浮雕显然有着中西合璧的痕迹,不但有造型精美的佛像,还有栩栩如生的狮子,而立柱却又是罗马柱。顶部外墙的浮雕也极具西方装饰风格,反映出当时中国的传统行业也深受彼时流行的西方文化影响。二楼和三楼的石质镂空栏杆依然显得很精致,有中国传统花鸟走兽图案的浮雕,一些图案似乎还取材于中药材的形状。这座精美的建筑内部为木质结构。底层是独立的,空间很高,上面是刷有绿色油漆的木板吊顶,下面的地板也是木质的。另有几根高大圆木柱子支撑着巨大的大厅,大厅里堆放着很多杂物,长期的碰撞使得内壁的一些竹木已经裸露出来。整幢建筑左右完全对称,看上去雄伟气派。
最妙的是,屋顶上的那一片浮雕几乎没有一点损坏,连多数窗户上的格栏都保持原样。不过,大楼里现在住满了人家,我甚为担心那些珍贵的东西会被擦刮碰撞、烟熏火燎而进一步受到损坏。
储奇门;白象街
从储奇门顺城街起,经白象街到东水门的湖广会馆一带,是紧邻长江边的区域,沿途棚屋遍布,小巷纵贯,石梯起伏,一些独特的老式建筑物被裹掩在里面。时而还能看到刻有浮雕的门栏、木制屋檐和一段一段的城墙。
白象街是一条比较古老的街道,传说得名于街上有个白象池。白象池有一尊汉白玉雕塑的石象,恰好和江南岸玄坛庙的一对青狮相对,所以民间流传着"青狮献瑞白象呈祥"、"青狮白象锁大江"之说。白象池在乾隆二十五年前就废了,而且命名在当时已无法考证。白象街在望龙门和太平门之间。以前望龙门叫太安门,是个闭门,即只有城楼没有城门的“门”。那时,人们进出城内外,只有走东水门或者太平门。
白象街的历史可谓曾经辉煌显赫。白象街一向是下半城比较繁盛主干街道,临近太平门码头,方便停靠船只,还靠近道署、府署、县署。辛亥革命之前,重庆城中心在下半城,也就是现望龙门、太平门一带。随着重庆水运交通的发展,商贾船家运货来到重庆,少不了要和官府打交道,于是,在那一带就修起了不少货栈、商行。
1891年重庆开埠后,外国商人被限制在南岸,未经许可不得入城。外国商人办事需找中间人办事,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职业即买办。白象街在太平门内,靠近官府,就被各种买办、商行当作办事处驻地。清代末季,这里盛极一时,是商业场开辟以前的繁华中心。1886年,在白象街出现了重庆最早的有线电报局,英、美、日等国家在这里开设洋行,形成“金融街”。由此在白象街出现了重庆城最早的洋房。这些洋房的一个特点是中西式结合,如大多都采用了雕刻镂空的花格门窗,十分精致。相当长一个时期里,白象街是重庆城建筑最豪华的街道。
白象街与文化有较多的历史渊源。白象街15号是1897年宋育仁主办的《渝报》和1924年肖楚女任主笔的《新蜀报》报社旧址。1938年,老舍移居白象街新蜀报馆。1922年,陈毅在重庆《新蜀报》任主笔,和报社同仁在白象街社址前合影。1938年《大公报》迁到重庆后,《大公报》第二任总编辑王芸生曾居住在白象街的一个小寓所里。1941年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在白象街举行过爱国工商界人士座谈会。
白象街的一段。
画面中间的那幢楼很有代表性。这是白象街142号,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1850年由美国大来公司修建,之后成为汪全泰号的丝绸商铺,如今“汪全泰号”四字匾额依然依稀可辨。汪全泰号建筑通体采用青色石砖,色调沉静典雅。整幢楼的修建十分讲究,格调西化,窗台,窗棂做工精致,楼高共四层。一楼窗框虽然已腐朽破败但仍然能看出当年的精美,二三四楼均有巴洛克式的西式露台,宽大气派,“火焰型”房顶高耸入云,气势恢宏。汪全泰号虽建筑整体偏西式,但雕花木窗、大门上方石匾、屋檐行砖走瓦的方式则取自传统建筑方式,是典型的中西合璧,折中主义风格。每层楼的房间都很整齐,木质地板。值得提出的是整个楼房全都是用砖砌成,特别是由砖砌成的窗台和窗沿,呈弧形和梯形,不少屋顶墙角都有很多装饰,变化极多,非常难见。这条街如果将左侧的那堵围墙去掉的话,可以一览长江景色。
千厮门
千厮门在城北靠东处,西临洪崖门,东接西水门,紧邻嘉陵江,与江北旧城隔江相望。其建造年代与太平门、洪崖门大致相同,至少在南宋时便有。明代戴鼎筑石头城,依旧习沿古名,将其袭用过来仍叫“千厮门”。一道城门,取名“千厮”,这倒不是纯因字义而来。相传宋朝时,这里曾是米谷粮粟交易集散地,周边设有仓库囤积。或许为了预祝丰收满仓,或者为了祈祷岁岁年丰,当时的筑城主事,特取《诗经;小雅;甫田》中的“乃求千厮仓,乃求万厮箱”之境,意即粮囤谷满,期盼岁岁平安,年年丰收!给这城门取名叫做“千厮门”。明清时期的重庆城,是名震巴蜀的临江大都市,船运业十分繁荣,那时行驶在川江渝水上的全系木船,因所事路线主业不同,衍生出大河帮、小河帮、上河帮、下河帮等名目。千厮门是渝城北面嘉陵江上的第二道开门,地势之优,河湾之利,遂使千厮门成为渝水上下、西去东来的一大船舶天然港湾。
如今千厮门的老街老屋几乎荡然无存。这是紧邻城墙边的一处老房子,但多年以前已做了一些翻修。城墙的石块还依稀可见。
-----------------分割线-----------------
神马是“进城”和 “出城”?
从沙坪坝到牛角沱,都说是进城。后来知道,从观音岩到解放碑也叫进城。似乎自临江门、解放碑、较场口、南纪门这一线为分界线,东为城内,西是城外。过去重庆的城门城墙也是以此为界构筑而成。
城外的发展是在民国时期,尤其是抗战时期,因为大量中央和外省单位及企业内迁入渝以及国民政府陪都的建立而发展很快。城内的高楼大厦灯红酒绿使人陶醉其间,城外的新鲜空气别样风情也让人流连忘返。近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是一个城市扩张的主要命脉。重庆最早的公路是1927年,当时四川军政首长刘湘组织修筑的由重庆牛角沱至土湾,经山洞、璧山、至简阳的渝简马路 。老人们记得,解放初期重庆最早开通的公交线路只有一条,即从城内的小什字到城外的曾家岩,后来又开通了两条到郊区的线路,一条从七星岗到沙坪坝的小龙坎;一条从七星岗到北碚。此间还有一条用马车组成的公交线路,从牛角沱到沙坪坝的土湾。中国西南地区第一条铁路干线的成渝铁路建成于1952年。此后,菜园坝,两路口,大坪、杨家坪等地陆续发展起来。我从小就知道牛角沱、化龙桥、小龙坎、山洞、青木关、沙坪坝、磁器口、北碚这些很有名气的地方,它们都是因紧邻交通发达的水路或陆路而繁荣起来。
七星岗?通远门
这是现在重庆保持得最为完好的一座城门。重庆的城门极有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地形特点造就出重庆城独有的“九开八闭”的十七座城门。据东水门城墙上的石刻碑文《东水门及古城墙》载, 明朝洪武年间的重庆守将戴鼎所建石城,“高十丈,周二千六百六十有七丈,环江为池,门十七,九开八闭,象征九宫八卦”。 戴鼎修筑城门时,请了一位风水先生勘测风水,并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来确定辟门的方位,以“九宫八卦”之象来确定辟门的数量以示“金城汤地”的含意,因九开八闭恰与九宫八卦相吻合,即有意识安排九开八闭共十七道门。
为何有开门闭门之分?旧时的重庆木制建筑物极多,特别是吊脚楼,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山壁上,很易失火,防火成为一件大事。八座关闭的城门,都是离江较远,修筑规模较小的‘旱’门,与“火”对应。而靠江的九座城门则与‘水’ 对应,水门开而旱门闭,寓意着以水克火。
关于城门,当时还流传着 一首童谣,名为《重庆歌》,歌中记录了重庆这十七座城门的名字和特点: 朝天门大码头,迎官接圣(开); 翠微门挂彩缎,五色鲜明(闭); 千厮门花包子,白雪如银(开);洪崖门广开船,杀鸡敬神(闭);临江门粪码头,肥田有本(开);太安门太平仓,积谷利民(闭);通远门锣鼓响,看埋死人(开);金汤门木棺材,大小齐整(闭);南纪门菜篮子,涌出涌进(开);凤凰门川道拐,牛羊成群(闭);储奇门药材帮,医治百病(开);金紫门恰对着,镇台衙门(开);太平门老鼓楼,时辰报准(开);仁和门火炮响,总爷出巡(闭);定远门较场坝,舞刀弄棍(闭);福兴门遛快马,快如腾云(闭);东水门有一个四方古井,正对着真武山,鲤鱼跳龙门(开)。童谣中所唱的开和闭,代表着重庆城门著名的“九开八闭”,即有九座城门是开着城门,供人正常出入的,还有八座城门则只有城门的样子,却是关闭着不供人通行的。
通远门由镇西门演变扩大而来。它在全城的最高处,与朝天门恰成对峙。它是9道开门中惟一的陆路门。其他8道门都是和码头紧邻,是水门。以前通远门的城门洞上有两扇厚重的木门,隔绝了两个世界。木门内,是热闹繁华的城市,在城墙边如今的妇产科医院所在地,曾是香火鼎盛的赵王庙。木门外,是贫穷萧肃的景色,最早这一带是关山冥宅、遍野菜地,后来到处都是连片的低矮房屋和狭窄的路。通远门是由陆路离开重庆城的必经之路。由通远门城外的七星岗经枇杷山到两路口,在此分为两条路。一条经上清寺过嘉陵江到川北,另一条则是过佛图关经大坪、歌乐山到川西。现在重庆城留下来的就只有通远门和东水门,而且通远门保持得比较好,很长一段城墙都还在。
通远门城门。
从城门外看到的景色。左侧的带拱型窗户的可不是一间住宅,而是公共厕所。在八十年代以前进城门后的城墙下和沿墙的小街满是店铺。现在城墙改成了雕塑公园。原本是商贾云集,人流如注的太平景观,如今却变成两组挥枪持戟的士兵雕塑正在展示攻守城门的血腥场面。
七星岗;归元寺
七星岗在通远门外,是一个小山岗。旧时叫“七星缸”,源之重庆城最怕的是火灾,到处都要用池、缸之类设施来储备水,以防万一发生火灾好扑火。相传以前在七星岗上修有七口大石缸,装满了水,作消防用,因此被称为七星缸。抗战时期将“缸”更名为“岗”。明末张献忠攻城,此处成为战场,因死人过多,怕扔在江中污染水源,便将尸体拖出城外埋葬。七星岗一带由此成为“乱葬岗”。1922年国民政府杨森推行市政改革,通远门外的乱葬岗逐渐变为大马路,建起了房屋。上个世纪30年代初,成渝公路修通,起点就在七星岗。
在渝中区七星岗的中一路小学旁有几条小巷,都围绕着一座小山转,这座小山的地名现在叫归元寺。据说早在300年前,这一带是一座香火繁盛的寺庙——归元寺,。“归元”,出自佛经《楞严经》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归元即归真,就是超出生灭之界,还归于真寂本源的意思。这座归元寺已经难查相关文史记载,如今只能看到一些断墙残垣,一座风化严重的石柱(亦名叫“阙”)和寺院门头上石刻的“觉路广布”四个字。
归元寺中巷。
那座石柱是纪念一个已故老和尚,就在原来归元寺的一个门前,寺庙的大门已经封堵,石碑的背面依稀可辨认出“嵩源和尚”四个字。
归元寺一景。
归元寺旧址附近靠嘉陵江一侧依山而建的小路和民居。假如左侧没有后来修建的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的话,可以远眺嘉陵江的秀美景色。
七星岗枇杷山正街(——目前正街已动迁 西米注)
海拔345米的枇杷山位于渝中区中部,是重庆主城的最高点。关于枇杷山的山名由来,一说是因山上曾植有很多枇杷树而得名;二说山形类似中国乐器“琵琶”;三说相传从前山上住过一位美丽的姑娘,每夜弹着琵琶召唤她在长江南岸的爱人,后人怀念而传为山名。1938年10月,成立于武汉、简称“中制”的中国电影制片厂迁至重庆枇杷山。枇杷山公园位于重庆市中心的枇杷山上,面积5.7公顷。里面有民国四川省政府主席王陵基的私家宅院——“王园”和国民党军统首脑戴笠与影后胡蝶的同居地——神仙洞公馆,也是军统办公地旧址。该公馆深藏60多年无人知其身世,至今保护完好。
七星岗;四德村
四德村是通远门外的中山一路公路边的一条呈马蹄型的街道,此街是条老街,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四德村街名。取礼、义、廉、耻之义为街名这条街正是名扬天下的四德村。文化大革命中被改为新德村,显破旧立新改之意。
四德村老街一段。
这一段街道不足两百米,老屋甚多,旁边一条小路可通往归元寺。
|
七星岗 三八街
三八街原来叫保节院。所谓保节院,就是专门为那些守节妇女而设置的。保节院的历史已经无法考证。抗战时期,蒋介石入渝后,提倡“新生活”运动,那保节院就名存实亡了。解放前夕,那条街曾是重庆有名的保姆市场。解放后保节院便改名为三八街,意为妇女解放之尊重。三八街在通远门外。分为上三八街和下三八街,南接中山一路,北接上安乐洞。从中山一路下去是一面很高的石梯,然后弯了一下,这两条街原来都很热闹,特别是下三八街连接着临江门和七星岗,街道较宽,曾是一条主干道。以前,船靠嘉陵江边,来重庆的人可以不进城(墙),从临江门大码头上行,经安乐洞、三八街,到通远门外,然后西去成都等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重庆城拆城墙、开马路后,这条路才开始显得偏僻。现在这两条街除了居民,很少有外人进出。有趣的是,由于“三八”在南方是骂人的意思,后来又将“上三八街”改为“安中街”,“下三八街”更名为“中民街”。
上三八街
从繁华宽阔的中山一路猛然钻进这条拥挤狭窄的小街,很难想像反差如此之大。
下三八街。
自下三八街的街口俯视。这一处的画面不错,很有老巷子的代表意义,白描的画法使其看起来很明亮,其实每一间房子都很阴暗潮湿。
下三八街一出口。
房子很旧,石梯很陡。
七星岗 兴隆街
出了通远门,沿城墙左面即是兴隆街。清代时期,属于城外的七星岗附近渐渐繁荣,而“兴隆街”是通远门到成都的必经之路,沿途商业发达,为了图吉利,取“生意兴隆”之意。
兴隆街一景。
兴隆街的四周几乎都是高楼。墙上写有“发展经济”四个大字的房子应该建于五十年代。现在为扩宽公路,这一片区已经全部拆掉了。
小街一景。
图中的远、中、近三处房子各有特色。这条街里有一个农贸市场,物品繁多又价廉物美,要是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来开发应该是不错的。
石板坡 燕子岩
从渝中区观音岩往枇杷山后街走一段路,是一处叫燕子岩的地方。这实际上是一条宽不足两米,长约数几百米的石板小路。令人惊奇的是这条路沿着陡峭的山崖修筑而成,上下起伏,蜿蜒曲折。小路的临长江一侧悬空数百米,而大多数民居就修建在这一侧。偶尔从两幢房屋的空隙看出去,悬崖下繁华的街道上人群熙攘,远处可见浩瀚的长江。小路上的民居有不少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有些年代更久的黄桷树枝叶茂密,树根深深地嵌入岩石里。
燕子岩一景。
左侧的房屋是临江一侧,木质的楼梯极具重庆旧时吊脚楼的韵味。远处右侧是九十年代以后修建的约有十层之多的高楼,竟然也见缝插针,临崖而建,重庆之称为山城,名副其实。
石板坡;法国仁爱堂
从渝中区南纪门的一条小路往枇杷山走,在鱼鳅石与山城巷之间,有一座西式建筑,名为法国仁爱堂。据史料介绍其前身系1902年法国人创建的“仁爱堂医院”,1944年改名“陪都中医院”,也即重庆市第一中医院的前身。如今,在残存的仁爱堂旧址,昔日的华丽仍然依稀可见。这一带地势较高,老地名叫“天灯街”,如果夜晚从长江上往这一带看,万家灯火齐亮,犹如星星闪烁。站在仁爱堂俯览长江,视野极其宽阔。
仁爱堂主楼。
仁爱堂那孤零的旧楼。建筑物上端的浮雕十分精致,大多数保存完好,但这幢楼房已经非常破败,里面空无一人,外面野草丛生,污迹斑斑。
仁爱堂一景。
仁爱堂旁的一座阁楼,被杂树荒草遮蔽,还有破烂不堪的棚屋、肮脏发臭的垃圾和散发出粪味的菜地所包围。远处则是修茸一新的现在的基督教仁爱堂。
南岸;玄坛庙
从南岸玄坛庙往长江走,有一条小巷东弯西绕,一直通到长江边。这里有一片四处布满老式民居和时而冒出一幢小洋楼的神奇地段。很可惜,我是在二〇〇五年十二月去的,如今,随着这一带房地产的开发,几乎所有的景象已经了无踪影。
临江小巷口。
就在长江边。临江而建的吊脚楼风光独秀,进入玄坛庙的小巷由此开始。
玄坛庙远眺。
从较高处看到的屋顶及景色。小巷就在下面,尽头已临长江边,远处是渝中半岛的高楼。
小巷中段。
重庆曾经有一些著名的建筑物和街道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明信片、香烟盒、火柴盒、糖果纸上都出现过,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人曾有过的温馨情怀。如今这些建筑物有的早已消失,有的模样大变,有的虽保持完好,可周边环境已经今非昔比。还有那些富有历史与文化背景或者浓厚生活场景的地名,也随着城市的扩展和环境的改变而消失。我还记得曾经去过的夫子池、依仁巷、磁器街、皇后餐厅、群林市场早已旧貌换新颜。上小较场、国泰电影院、美军招待所,还有城外的化龙桥、龙隐路、大坪七牌坊也已夷为平地。沙坪坝石门中渡口以前那种航标高挂、江水踹急、纤夫声吼、民船争流的场景已被沿江大道和水位提高后流速平缓江水所取代。
那些只能留在记忆中的景象和生活时光,往往使人在多年以后看见这些旧时的建筑物或街道时,难免不生出感叹:岁月无情只叹人生苦短,物是人非怎可昔日重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