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宝鼎,系岷山山脉主峰。海拔5588米,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城东50公里,坐落在南北延伸的岷山南段,为岷江与涪江的发源地。雪宝顶高踞于周围近十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群峰之上,《松潘县志》上有诗云:“岩悬势天穹,精莹凝太空,高凌世界外,寒冱群山中。”一幅高悬冷峭、突兀雄拔的雪山图画横芈发前。另外一首却写得更精彩:“晴空森玉笋,瘦动插天根,倘毓中原秀,应居五岳尊。”五岳,人皆称为万山之父,而此雪宝顶横空出世,玉笋攀天,高峭,伟岩、晶莹、挺拔,纵使五岳,也只好拜服其下。
海拔5588米的雪宝顶,藏名“夏旭东日”,是藏区苯波教的七大圣山之一,每年都有无数藏、羌、汉民前往朝拜。是我国现代冰川作用最东部的山峰,分布着 8 条冰川, 冰川总面积为 2.64 平方公里。
雪宝顶也是藏民崇敬的神山,藏语为“夏旭冬日”,即东方的海螺山,传说智慧之神冬巴歇洛巡游四方来到这儿。他发现观音大士的童儿竟粗心地把神奇的宝物——海螺号丢失在这里。日子稍长,宝物竟变作了一座三角宝塔。冬巴歇洛想把它带回东海还给观世音菩萨,不曾想不知是菩萨圣意还是宝塔留恋此地,海螺号在此生了根,再也无法搬动。无奈的冬巴歇洛只好凭借自身法力给宝塔罩上了一层漂亮水晶,洒下圣水,口念佛语,祁福苍生。
岷山之巅,云海之上,矗立的石碑上用藏语刻着苯波教的八字真言“嗡嘛智嚒耶萨嘞德”。苯波教又称苯教,是藏民族的本土宗教。佛教在公元七八世纪传入西藏后,逐渐成为藏族的主流宗教,苯波教则多以民间宗教的型态延续。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苯波教与佛教相互影响,特别是与佛教宁玛派互动较多,在仪式、习俗等方面有许多共通之处。
为了呵护宝塔的灵光和圣洁,他又召来一批武士和喇嘛专门守护,防止被恶魔玷污和侵犯。寒来暑往,阴阳交割,许多年过去了,世间的演化早已胜过仙界的恒定。万年守望的忠诚武士和喇嘛也渐渐化幻成簇拥海螺宝塔的座座群峰,而遗世独立的宝塔却愈来愈高大,愈来愈晶莹,逐渐从莽莽群峰中脱颖而出,变成了今天通透晶亮的雪宝顶,如利剑横空,直刺蓝天。而不断融化的雪山圣水更流成了一个个碧蓝如洗的高山海子,那些武士用过的彩碗也化成了盛装海水的高原彩池,这就是今天享誉中外的黄龙彩。至于喇嘛敬献的雪白哈达更变成了常萦绕在山间群峰的缕缕云雾。从那时起,雪宝顶就成了藏族人民祖辈朝圣的苯教神山。
每年春季的3-5月,是雪宝顶一带最易形成云海的时候,这段时间形成的云海高度较低,易于观赏。
每年春季的3—5月和秋季的9—11月,从松潘县城驱车前往黄龙风景区,在翻越雪宝顶所在的雪山梁地段,便会经常形成云海景观。云海是装扮雪宝顶景区的神奇美容师,在雪山梁,有两处观赏云海的佳处,一是雪山观景台,海拔3900米,在这里,既可以欣赏蓝天下雪宝顶的雄姿,又可一览岷江流域的飘渺云海;另一处是雪山梁,海拔4100米,这里是岷江和涪江的分水岭,在这里,即可以观赏岷江流域的云海,也可以观赏涪江流域的云海,这里空气环流,瞬息万变,曙日初照,浮光跃金,更是艳丽不可方物。
茫茫云海之下,一条通往半山腰小山村的公路在云雾之中隐隐而现,在乘车从松潘县城前往雪山另一侧的黄龙风景区的路上,往往出发的时候头顶是厚厚的云层,而当爬上雪山梁便会钻出云层,观赏到碧空下的茫茫云海。
在雪山梁,要想观赏到云海,必须要了解云海形成的条件,云海是地面水蒸气聚集所形成的,它与湿度、温度、风速、气压、气流等有密切关系,首先云海的形成要有一定湿度,一般来说,雨后和雪后会有更多机会形成,还有就是气温和风速,气温在10摄氏度左右形成云海的几率较大,至于风速,就是风力很低的情况下水雾不会散去,有利于形成云海。综上所述,只有在了解了云海形成的规律和时间之后,才不会错过精彩的云海景观。
五月底的时候,平原早已是炎炎盛夏,雪山上却才刚刚迎来春天,盛开的鲜花映衬着翻滚的云海,这正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秋季雪宝顶的云海,往往形成的都比较高,需要到雪山梁观景台或者雪山梁才能钻出云层,观看到云海。
有时候由于底层气温不稳定,云海往往迅速翻滚起伏,犹如波涛汹涌的大海。
到了夏季,气温上升,雪宝顶便不易观看到云海了,而处于雪山梁黄龙一侧的山谷由于湿气大、气温高,上升的气流带着云雾翻过雪山梁,形成壮观的云瀑。在天气条件绝佳时,日落不久,在雪宝顶上空会出现一道粉红色光带,悬挂于蓝色天空的背景上。这道光带并非像西边太阳落下形成的曙暮光那样色彩过渡柔和,而是和背景蓝色形成一定的反差。19世纪的英国观测者给它起了一个浪漫的名字:维纳斯带。在西方神话中,爱神维纳斯有一条具有魔力的腰带,可以唤起人们的情欲。而后来,大气学中又给了它一个没那么浪漫的名字,叫做“反曙暮光弧”。它的形成是因为日落时部分红色的阳光照到了较高的大气层中,而它下方的蓝色,其实是地球的影子——悬在蓝天中的粉色光带,其实是地影和维纳斯带组合的错觉。
当太阳快要落山之时,从雪宝顶翻滚而过的云瀑被夕阳染成了桃红色,这就是所谓的“染山霞”现象。“染山霞”现象是由于太阳光线被山上的雪或大气中的水珠和冰粒折射而形成。
黄昏,太阳从雪山梁的西边缓缓落下,西边的天空呈现出完美的曙暮光色彩过渡带。这是太阳落山后,阳光从地平线下方反向穿过大气层,饱含颗粒的底层大气将红色的光波充分散射,营造出天边的温暖红色;阳光中剩余的光波照射到高层大气也被散射,呈现出日落后头顶墨蓝色的天空。
而在运气极好的情况下,在观赏雪宝顶的云海之时,还会遇到另一种自然奇观:佛光。
在运气极佳的情况下,便能在雪宝顶观赏云海的同时遇到佛光。
佛经中说,佛光是释迦牟尼眉宇间放射出来的光芒。当阳光照在云雾表面,将人影投射到云彩上,经过衍射和漫反射作用,云彩中细小冰晶与水滴形成独特的圆圈形彩虹,犹如佛经中所说的佛光一般,于是,人们将这一自然现象也称之为佛光,佛光在宋朝时称为光相,现代则习称为宝光、宝光环、观音圈、观音轮、反日华等等,在英文里,被称之为Brocken Spectre,即布罗肯幻象,这是因为在德国的布罗肯山,经常有此现象发生,因此该现象被人称为“布罗肯现象”。以前人们还曾经把这种光学现象称为“布罗肯的妖怪”。因此该山自古以来就蒙着神秘的面纱,以至歌德在《浮士德》中也把它写成女巫聚集的地方。 有关佛光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公元63年的峨眉山,所以又被称为“峨眉宝光”,峨眉山也成为全国最著名的佛光观赏圣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观看到佛光的报道。
佛光的出现要阳光、地形和云海等众多自然因素的结合,只有在极少数具备了以上条件的地方佛光才可欣赏到。夏天和初冬的午后,山下云层中骤然幻化出一个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光环,中央虚明如镜。观者背向偏西的阳光,有时会发现光环中出现自己的身影,举手投足,影皆随形,奇者,即使成千上百人同时同址观看,观者也只能只见已影,不见旁人。
佛光发生在白天,产生的条件是太阳光、云雾和特殊的地形。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佛光在西边出现,上午佛光均在西方;下午,太阳移到西边,佛光则出现在东边;中午,太阳垂直照射,则没有佛光。只有当太阳、人体与云雾处在一条倾斜的直线上时,才能产生佛光。它是太阳光与云雾中的水滴经过衍射作用而产生的。如果观看处是一个孤立的制高点,那么在相同的条件下,佛光出现的次数要多些。 佛光由外到里,按红、橙、黄、绿、青、蓝、紫的次序排列,直径约2米左右。有时阳光强烈,云雾浓且弥漫较宽时,则会在小佛光外面形成一个同心大半圆佛光,直径达20-80米,虽然色彩不明显,但光环却分外显现。佛光中的人影,是太阳光照射人体在云层上的投影。观看佛光的人举手、挥手,人影也会举手、挥手,此即“云成五彩奇光,人人影在中藏”,神奇而瑰丽。
佛光出现时间的长短,取决于阳光是否被云雾遮盖和云雾是否稳定。如果出现浮云蔽日或云雾流走,佛光即会消失。一般佛光出现的时间为半小时至一小时。而云雾的流动,促使佛光改变位置;阳光的强弱,使佛光时有时无。佛光彩环的大小则同水滴雾珠的大小有关:水滴越小,环越大;反之,环越小。
在雪宝顶附近,观看佛光的最佳地点都是在海拔3500米左右的山谷地带,在云海出现的上午,当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是最容易观看到佛光这一奇观的,佛光只有在观察者直接位于太阳和他自身的影子中间时才能产生,所以当它出现在你面前时不要犹豫,一定要当机立断按下快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