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海军总司令部旧址,位于南京市中山北路346号,现为724所(即南京船舶雷达研究所)。
用现如今的话说,这叫做“混搭”:欧式巴洛克风格的大门牌楼,中式传统风格的守门石狻猊。 每每路过这里的时候,我都会看它一眼;每每看它一眼过后,我都会好奇这大门牌楼里面是个啥样子? 又值甲午年,初夏的一天,我探访了这里:洋务运动中开办的“江南水师学堂”、民国开年的“海军军官学校”、再后来民国政府的“海军部”、解放军的海军预科学校、724研究所……
当我驻足拍摄这已经矗立了124年的牌楼的时候,不禁感慨:其实,这中西合璧的大门牌楼总体看上去,还是“西式”的,那两座石狻猊只是点缀而已。 当着西方的工业革命成果进入封建王朝的中国的时候,毫无疑问,它必然带来西方的文化,当然包括西方的建筑文化;当着中国的先贤们推进“洋务运动”的时候,是否可以说,这座学校也算是中国早期“改革开放”的雏形呢?
站在中石化大楼上,从南向北俯拍,才有了这张全貌图。这时,我又进一步看到,除了这“西式”的大门牌楼外,其实,整个建筑群还是“中式”的: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南北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三进三院布局,东西四合院,硬山顶式,砖木结构,黛瓦、粉墙、脊兽……原来这“面子”和“里子”不一样啊!真可谓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洋务运动指导思想。
民国时的海军部
汪伪时期的海军部
光绪十六年(1890年)11月16日,江南水师学堂在南京成立。教员大多是英国人,设有驾驶、轮机、鱼雷3个班,课程有英语、机械、航海、天文等。 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将此地改为“海军军官学校”;1915年改为“雷电学校”,1917年又改为海军鱼雷枪炮学校。1929年民国组建了“海军部”。上面的两张历史照片,上图是民国海军部时期拍摄的,下图是汪伪时期的海军部(汪精卫曾经兼任过海军部长)。
终于走进了这神秘的大院落。首先来到了大门牌楼下,这是从北偏西方向拍下的背面。据1930年11月《海军期刊》上描述,这里是“第一进”,其中左边有传达室、电话间,右边有招待室、勤务兵房。
这是从东北向西南方向拍摄的,可以从背面看到大门牌楼和三进三院的布局和场景。远处高楼为中石化大厦。
从东北方向再给大门牌楼背面拍一张特写。这飞檐式的“第一进”院落的东门(现在已被封堵),就是当年直通英籍教员宿舍楼的(现在“海之源”酒楼南面的老楼)。这个门的对称的地方,就是现在从724所进出“海军部”的西门。
“中国红”的圆木柱层层延伸,十分抢眼,使我感觉有点儿“总统府”的架势。这是从“第一进”的院子中间向北拍摄的,可以看到整个的“三进、三院”,以及最里面的“主厅”。
这是倒过来从北向南拍摄的“第二进”。当年,它的左边为会客室,右边为副官办公室。
走过“第二进”,这是站在“二院”由北向南拍摄的,可以看到前面的“一进”、“一院”和“二进”、“二院”。
再继续向里面走,透过镜头向北看到的是“第三进”,也是这建筑群中轴线上唯一的二层楼。它是当年海军部长的办公室。包括卧室、浴室、会客室、秘书室、参事室、机要室、勤务兵房等。因为我的M9上的挂机头是35mm,只好竖拍了三张接片,才把它收进了我所需要的构图中。 说实话,就不说它是124年前的建筑,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也真的很漂亮。你看,正面通道建了个飞檐屋顶作为大门,很像一顶官帽子,真是独具匠心。
穿过二层楼的通道走廊,照片中拍下了它的背面。这是通往“三院”的过渡院落,东西厢房工整对称。
这是从西面拍摄的二层楼的局部:山墙,房檐,屋脊雕饰,以及围墙。
来到了最后面的院子,从南向北,沿着中轴线,我拍下了这静谧雅致,且有江南园林风格的院落。北端有石狮、石台阶的大殿式建筑,是“主厅”,后来作为大会议室使用。
这是我站在最后大殿式“主厅”的台阶上,向南拍摄的画面。其中正面中轴线两侧,有两棵光绪十六年所植的广玉兰,120多年了,根深叶茂,树冠参天;正值初夏时节,盛开的大朵白花,散发出阵阵暗香。
这是“主厅”西山墙,尤其是窗楣上的石刻和砖雕,细腻,精美,完好如初。
这张屋顶的局部图,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脊兽”装饰。
“主厅”前摆放着简介牌。可以看出,经历了文革破四旧,又经历了这些年的大拆大建,幸亏是部队院校和科研所驻地,才免遭浩劫。特别是724所的领导和机关一直在这里办公,使得这片古建筑群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这是“主厅”内部,现在是会议室。雕梁画栋,典雅庄重,很有皇家气派。
这是“主厅”顶棚天花板,精细的手工彩绘,精美的仙鹤图案,使我不禁连声赞叹。
这是“主厅”前走廊顶棚的绘画,虽然有些退色,但图案中的龙依旧栩栩如生。它是皇权的象征,也是中华儿女“龙的传人”的文化认同。
这是“主厅”内走廊上部的景况。
这个院落里有东西对称的两座装饰性“攒尖顶式”小亭,这是东边的一座,看上去有点雅趣。
院落里有四座这样的飞檐式的边门,东西对称。这是它的局部图。
完成了探访和拍摄,走出这画面中的玻璃自动门,也就走出了这个古建筑群的院落。
最后,我想用这张俯拍的全景图来结束这篇文章。 当我顺着这个古建筑群再一次地放眼望去的时候,第一感觉是“风水宝地”啊:你看,扬子江畔,阅江楼下的狮子山南麓,左青龙右白虎,坐北朝南…… 而作为南京人,一眼就能从这密密麻麻的建筑中看出来,它的周围邻居居然是天妃宫妈祖庙、郑和广场、静海寺、渡江战役纪念碑…… 是天意?还是巧合?! 站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妈祖的精神:宋代护国庇民,元代漕运保泰,明代使洋护航,清代协助定台,现代成为海峡和平女神…… 站在这里,我仿佛听到了郑和的声音:当年从南京龙江港七下西洋时的“宝船”,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只,航海科考比英国早了400年啊…… 站在这里,我仿佛触到了静海寺的痛楚:1842年议约的中英“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弱国无国防!弱国无海防啊…… 站在这里,我仿佛读到了渡江战役纪念碑上刚刚刻上的字迹:甲午海战……钓鱼岛……南中国海……辽宁舰……中国梦……尽管这些单词还没有来得及成文,但是它要表述的意思……你懂的!我们中国人都懂的…… 我突然发现,就在这江南水师学堂开办的四年之后,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打响了,而且北洋水师被打败了。今年7月25日是这场战争的120周年,硝烟散去了两个甲子,如今又值甲午年…… 江南水师已成为了历史,民国海军部也变成了文物,落后就要挨打的旧中国早已一去不复返了,我们有理由高呼:实现振兴中华的“中国梦”还会远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