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思論壇
標題:
地球的分层与板块学说
[打印本頁]
作者:
woshiluguode1
時間:
2015-12-11 16:08
標題:
地球的分层与板块学说
由外向内,平均深度0—40公里为地壳
40—400公里为上地幔
400—650公里为过渡区域
650—2700公里为下地幔
2700—2890公里为外内核层上的过渡层
2890—5150公里为外内核层
5150—6378公里为内核
由于地壳有山脉、海洋,因此地壳的深度不均不等。陆地较厚,海洋较薄,并认为地内核为实体,外核与地幔层为流体,不同层之间还有断面分隔,最上面一层的断面为“莫霍面”,靠地心的断面为“古登堡面”,同时认为地核主要由铁(或镍铁)构成,下地幔可能有硅、镁、氧和一些铁、钙、铝等构成,上地幔大多由铁、镁、硅酸盐、钙、铝等构成,地壳主要有石英(硅的氧化物)和类长石的其他硅酸盐等构成。矿藏主要来自火山喷发与地震,所以整体上,铁占37.6%、氧占29.5%、硅占15.2%、镁占12.7%、镍占2.4%、硫占1.9%、钛占0.05%。
地球的地壳分为几个实体的板块,漂浮在地幔流之上,称之为板块说。称其为具有扩大与缩小两个过程,扩大发生于两个板块远离时,内部岩浆上涌形成新地壳,从而增大了地壳表面积;缩小发生于两个板块相互碰撞、冲击,一个板块边缘可以伸入到另一板块下面,导致板块面积缩小。在板块之间为断层(这为实测事实),并被分为八大板块。
一、北美洲板块—北美洲包括西北大西洋及格陵兰岛
二、南美洲板块—南美洲及西南大西洋
三、南极洲板块—南极洲及沿海
四、亚欧板块—东北大西洋、欧洲及(除印度)的亚洲
五、非洲板块—非洲、东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
六、印度与澳洲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大部分印度洋
七、太平洋板块—大部分太平洋及加利福尼亚南岸
还有超过二十个小板块,如阿拉伯、菲律宾板块等,地震经常发生在这些板块交界处。
实测认为地表面十分年轻,其原因为50亿年以来,地球不断重复着侵蚀与构造的过程,地表大部分被一次次的形成和破坏,于是早期的地球历史都被抹除了。根据古地质探测与考古,已知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古老的石头距今已有40亿年,超过30亿年的屈指可数,最早的生物化石小于39亿年,没有任何确定的记录可以表明生命真正开始的时刻,71%的地表被海洋所覆盖。
目前科学界认为地球形成初始,大气中可能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但几乎都被组合为碳酸岩石,只有少部分溶入大海或被活着的植物消耗了,而现在的板块活动与生物活动维持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循环流动、轮回,使二氧化碳稳定存在,温室效应对地表温度环境的维持具有深远的重要性,是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了35℃(从冻入的-21℃升到了+14℃)。因此水在常温下为液态,使生命适宜存在与发展。而丰富的氧气维持则是由生物活动完成的,没有生命就不会有充足的氧气(在这里完全的忽略了阳光的光合作用)。
地球与月球的交互作用使地球每世纪自转速可以减慢2毫秒,根据调查显示大约在9亿年前,地球的一年约481天又18小时(即:地球自转速高,一天不到20小时,使年度变长的),以上内容均来自百度词条。有的地壳向外,又被分为水圈层、大气圈层和生物圈层。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108.170.5.102/)
Powered by Discuz! X2.5